Canalblog
Suivre ce blog Administration + Créer mon blog

龙行天下

5 mars 2006

克来蒙的太阳雨

     克来蒙(Clermont-Ferrand)虽说是个省城,却也小得可以,而且环绕都是山头。正因为其小,地势又如此显殊,所以随便东南西北哪个方向来一阵风,这天儿,说变就变了。刚刚还是阳光明媚的,突然就会哗哗啦啦地下起雨来,往往叫人防不胜防。这还不算,最奇的是,太阳明明还艳艳地挂在天上,雨却不紧不慢地落了下来。刚来克来蒙的时候,还以为是什么地方在喷水,紧跑几步走开去,才发现喷泉原来在天上呢。这样的太阳雨并不少见,来克城一年了,四季都有太阳雨。

“太阳雨”,确实是个挺温馨的名儿。最早听说是在齐秦的一首歌里,那首歌也叫《太阳雨》,开首一句即是“晴朗的天空里下着雨”。可惜再往下唱,却是只见下雨不见晴了。我喜欢克来蒙的太阳雨,总是细线般地、袅袅依依地落下来,在阳光下还闪着光泽,带着晶莹,给人以喜悦怡人的感觉。法国人本来不喜欢撑伞,对于太阳雨就更不在乎了——街上行人依旧匆匆,连老太婆都不慌不忙的。

阳光和雨线一起洒向大地,这是上天对人们双倍的恩赐呢。按照我们老家的说法:又出太阳又下雨,皇帝老子嫁蛮(小)女。意思是说,这是经年难遇的“好”预兆呢。按这么说起来,生活在克来蒙的中国学子们,都会走好运呢?!

2004年,克莱蒙费朗)

Publicité
Publicité
5 mars 2006

辞旧迎新、继往开来(2004年新春祝语)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不知不觉在国外已经混了一年有余。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去了一对同学家包饺子,还可以在网上看春节联欢晚会。说是一对,自然就是同居男女了。男的杭州人,计算机专业,是那种青春偶像型的;女的来自石家庄,典型的东方美女,应该属于青春玉女型吧,竟然会做得一手好饺子。三个人一起,虽然没有了去年的热闹喧嚣,却也不乏家庭的温馨和谐——虽然我有做电灯泡之嫌。除夕之夜,想起昔日的伙伴现在各分东西、自奔前程,颇多怀念。陆续收到他们几条手机短信的祝福,更觉得今非昔比,物移境迁。

想当年初到法国不久,便遇圣诞放假,我们一行六人,以区区300欧元游历欧洲六国诸多城市,当时其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谐友好的气氛以及快乐刺激的游玩,至今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时不时都会向身边的朋友提及我们“圣诞欧洲六人行”的那种随意、洒脱与自助。当时的出游是临时决定的,然后当即去买了火车票、打点行李、背上行囊,风风火火登上驶去巴黎的高速列车。整个行程没有事先安排、没有提前预订,每到一站便先想好下一站的去向和计划,所有的决定都以举手通过。我们一路上住青年旅馆、睡火车(站)、就着凉水啃面包,现在想起也许会觉辛苦劳累,但当时竟毫无倦意、亦不觉辛苦,个个都乐意盎然、兴致勃勃。

过后不久便是我们传统的春节,虽然没有了再次出行的冲动,但在宿舍的活动依然精彩纷呈、热门非凡。每人一道手艺的“满汉全席”自是不用说,饭后的节目也爆笑不断、高潮迭起:猜哑谜、玩游戏、个人歌舞表演……也许我们谁都不是能手,但个个都很尽心尽力。其中一位出国前在全省青年歌手大赛中获过奖项的GG,手持扫把激情演唱,而我们开着手机屏幕作疯狂状,更选派一MM上前献吻赠礼——完整一大牌歌星演唱会的翻版。

大年初一,其他伙伴都来我房间给我拜年(我比他们都大),我则给每人一个硬币红包以作压岁钱,也算是遵循春节过年的传统作法。听说有的人一直到现在都还珍藏着当初的硬币红包。

这第一年,是我们初到法国尽情享受的一年。国外的风情文物、湖光山色均让我们新鲜好奇、流连忘返,课余的各项活动接连不断。尽管这些都不是我们留学的初衷,甚至多少还影响了我们的学业计划,但我们都不后悔。人生从来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时空就应该有不同的经历。毕竟我们曾快乐地在一起学习过、奋斗过,更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团结在一起面对和克服了初到法国的种种困难!这将是留学生涯中最美好的友情见证。

“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接下来的时光,将是我们切实为学业、为前途奋战的时候了!珍藏好美好回忆,收起贪玩之心,我们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搏浪在人生的巅峰。

(这是2004春节时期为申请某论坛ID而作的玩意儿,当初只为凑数,混个积分;但现在看来,又别有一番思绪在心头。20042月于克来蒙费朗)

5 mars 2006

一纸学生证,几多青春梦

     第一、二年学的是语言,所以拿的也是属于“二等公民”的语言学校的学生证(Carte d’étudiant)。说是二等公民,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在法国留学,语言生与专业生相比,永远都不在同一层次上。这种不同是客观上的待遇,而跟人本身的差异无关。

 第一年的学校在第戎(Dijon),布尔戈尼大学(Université de Bourgogne)的语言中心。注册之后,近2000欧元的学费换来的学生证,怎么看都觉着不顺眼。纸张绝不比国内10元一盒的名片好,而大小尺寸既不符合“黄金比例”,也不方便携带。上面的相片还是用订书针“喀嚓”订上去的,就那么一寸大小的证件相,竟然上下左右共上了4个钉,如此“虐待”我们还是第一次见识,不过再以后就屡见不鲜了。有了学生证就可以去机房免费上网,可以使用借用一些教学设施,但借书还得在上面贴上图书馆的专用条形码,而这个条形码一般在本城所有的图书馆都是通用的。

 第二年去克来蒙时,虽然身份没有提高——还是二等公民,不过学生证倒变得漂亮了。只是可能鉴于校方的技术原因,发到我们手上的还不是成品,而是一张像电话磁卡样的塑料硬片和一张说明书。塑料卡一面是大学的标志,另一面空白,并有一张可以揭开的胶印纸。而我们学生证应有的注册信息就在那张说明纸上。根据说明,我们先把卡上的胶印纸撕开,再把印有个人信息的那一小块从说明纸上剪下来,并与剪成适当大小的相片一同贴到卡片的空白面,最后再把刚才撕下来的透明胶纸贴回去,以固定相片和纸片。过程虽然有点复杂而且要小心翼翼,但完成之后的作品却不乏精致而且美观,这也是我留学期间最为好看的一个学生证了。

     第三年考入了勒阿弗尔大学的硕士研究第二年(Master 2),随着身份地位的提高,原以为会相应升级的学生证却没有与我的身份接轨,甚至比当初第戎的更差。如果说第戎的学生证多少还能与劣质名片相“媲美”的话,这勒阿弗尔的就跟普通复印纸相差无几了,拿在手上丝毫感觉不到我这法律硕士的重量。一年之后,第二年继续注册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学生证已经鸟枪换大炮,改成磁卡了。可惜我事前根本不知道,一点儿准备都没有,等到一步步办完手续、交完钱才被告知是现场数码照相的。刚坐到指定的位置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电脑前的漂亮法国MM说已经照好了,叫我在屏幕上看一下效果。说实在的,那相片实在照得乏善可陈,也就比当初在Crédit Lyonnais(里昂信贷)开户时免费赠送的稍好一些。

 

     后来回国实习的时候,这个乏善可陈的学生证与钱包一起失踪,我便想着再补办一个,毕竟这是我在法国的最后一个学生证了。去的时候,好好装扮了一番想改头换面。可是,等我衣冠楚楚地去大学教育处(La Scolarité Centrale)补办时,经办人员在检查了我的护照之后,便只管在电脑上摆弄开来。我就急了,问到:要不要照相?她笑笑说:不需要,电脑里面有存。我不死心,再问:那可不可以另照一张?这下她明白我的意思了:对不起,不可以的,我这里没有设备。这话把我准备起来的好心情一扫而光,剩下的就只是木木得交钱拿证、道谢走人,就这还费了我12欧元呢。

 法国的学生证并不只是一纸通行于大学校园的证明,在其他许多场合也能用到,比如申请居留和各种福利(包括奖学金、免费保险,除CAF的房补外),购买公交学生卡、办理劳工许可(autorisation de travail)等等,即便它不是被要求提供的唯一身份证明,至少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学生证,载着我们的青春、载着我们的梦想,最终也会成为我们曾经奋斗的见证。

 20063月,法国勒阿弗尔)

5 mars 2006

学校注册(inscription a la fac)

法国大学的入学注册(inscription)大大异于中国大学的那种声势浩大,既没有彩旗飘扬的“新生接待处”,也没有专为新生而备的大会、军训什么的,甚至连个辅导员都没有,就更别说宿舍安排、桌椅分配了。


到法国的第一天(2002102日),正好是Universite de Bougonge (位于第戎市)大学的语言学校注册截止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行10人,连行李都来不及放下,一下火车就直奔位于大学校园(Campus)内的语言中心。由于之前在国内跟与这所大学有亲密关系的中介有了一些故事,以致于我们人还未到,名却早已远扬。大家一齐来到注册办公室,排着队一个个进去交钱、领证。拿着到手的学生证,让人觉得很不以为然——纸张质量还比不上我们国内10元一盒的名片,而大小尺寸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保管。学生证之外,还有一个在布尔戈尼地区通行的跟护照一样大小的蓝色Passeport,据说是专为青年学生持有而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有了它就可以免费或者有所优惠。

注册完之后,就有一位老师过来,把我们叫到一个小教室参加考试。这是任何一个语言学校在新生报道之后都要组织的一场语言水平鉴定考试,以便有所区别进行分班。我们10个人,大多数人都在二级,少数进了三级,个别人则莫名其妙地被分到一级和四级。一级的那位每天无聊到死,而四级的两位则叫苦连天。

在法国留学,语言生与专业生的区别不仅仅是概念上和学费上。与语言学校注册的平庸乏味相比,专业学校的注册则多少有点让人扬眉吐气了。两年语言之后,我申请到Universite du Havre(勒阿弗尔大学)的国际商法Master 2。通知书上要求8月底前进行预注册,其实也就是去拿一些注册资料以备9月份正式注册之用。当时,我一走进法律系办公室,还没开口,里面的Madame便问是我是不是林方。我一面答应着,一面觉着奇怪:我林方虽然小有名气,但还不至于这么“远大”吧。后来一问,原来法律系Master的中国学生就我一个,而且前无古人,所以我的亚洲面孔一出现,秘书便知是Fang LIN无疑。

拿了厚厚一迭注册资料,在找到住房后,我便直接回了国。9月底从国内回来时,又是注册最后一天了,可是我的注册资料都还没来得及填写。正铺开纸笔准备钩选填写时,却听得同屋室友说,注册其实没那么正规的,你直接去吧。我半信半疑地拿起各式注册表格,直奔大学的学生之家(Maison d'Etudiant)。进到里面才发现,里面坐着的明显都是些临时被征用的学生。看到我进来,靠近门边的一个法国女生招呼我过去坐。我走过去把资料递给她,那女生拿过去一看完全是空白的,便问我怎么还没填。我说太多了,不会填。那女生也真够热心,连忙拿起笔来,还客气问了我一句:“我可以帮你填吗?”法国人的礼貌可真是无可厚非。填完之后,她叫我传给坐在下一个课桌旁边的女生——原来还是流水线作业,这倒有点像我们国内的大学注册了。

等到最后交了196欧元的注册费后[1],终于拿到了学生证。如果说在第戎时候的学生证还可以跟劣质名片相比的话,勒阿弗尔大学的简直就跟普通打印纸相差无几了,拿到手上丝毫感觉不到重量。今年去注册的时候,发现学生证已经升级换代了,改成磁卡形式了。可惜那天我穿得很随便,一点准备都没有,因为我还以为是以前那样贴相片的,可是等交了钱之后才发现是当场照相拿证的。我还没来得及遗憾,坐在电脑前面的靓女便要我屏幕上的相片满意不满意。说实在的,那张相照得实在乏善可陈,也就比当初在Credit Lyonnais照的稍好一些罢了。本想补照一次的,可是看那女生的手势已经准备点击打印了,我也就不好再说什么。这个学期回来,才发现学生证不见了,估计是在广州实习的时候连钱包一起被人偷了。我想去补办再照的时候要记得穿戴整齐了,这可是我在法国的最后一个学生证了。

从读语言到进专业,注册都只是一个起点,而后开始的才是漫漫的艰辛苦读路,而路的尽头,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历。大家努力吧!

20062月,法国勒阿弗尔 

[1] 法国公立大学不交学费,只有金额极少的注册费,一般在300欧元左右。

5 mars 2006

圣让德蒙的夏季(Eté à St-Jean-de-Monts)

离南特不远有一座美丽的海边旅游城市,我2005的暑假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圣让德蒙Saint Jean de Monts只有夏季。

夏季的圣让德蒙就像一个整装待嫁的新娘子极尽妩媚而艳光四射。她的热闹繁华,她的风情万种,只有在夏季才会张扬地散漫出来。而被夏季轮空的圣让德蒙,只是一个普通小镇而已,那曾经一时的繁华喧闹,都会随着夏风而去,就如当初随着夏风而来一样。

圣让德蒙位于法国西部的大西洋海岸,离南特(Nantes)不远,100公里左右。按7000人口、60平方公里面积的数据来说,圣让德蒙绝对是个小城,小的连许多南特的中国学生都不知其名。但蒙城又确是一座迷人之城,她的美是摄人心魄的华丽妖娆,是自然雕琢的天生丽质。

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竟同时布置有大海、森林、沙丘、海滩……,再加上明媚的阳光和凉爽的海风,光这些字眼的组合就足以引人入胜了,更何况是身临其境,亲身体会这份大自然恩赐的礼物呢?

圣让德蒙的风情在于夏天,也只有在这个火热的季节,她的风姿绰越才会彰显无遗。在其他时候,她似乎是冬眠着的,不但游人寥寥,就连曾经人头攒动的海边一线的餐馆和商店都关门大吉。而在夏天,尤其是七、八月间,整个小城都是沸腾的,沸腾得好像没有了黑夜一样。不,正是黑夜,才给了人们更多的激情和欢乐。即使在零时,当大海都在沉睡的时候,她旁边的蒙城却才开始新一轮的快三。光线昏暗的酒吧里,人们在震耳的舞曲中扯着嗓子谈天说地;夜色黑沉的海滩上,成群结队的人们各自聚在一起喝酒唱歌聊天;而灯火通明的大街上,摩肩接踵的人们在漫步观赏着挑选着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这些商店中,最引人驻足的要数风铃店了,微风过处,数百只风铃相互碰撞,各色声响叮咚飞舞,悦耳的声音漫进人们的心田,也引诱着人们的钱袋。

来蒙城游玩的,英国人居多,所以英语在这里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此外,就是德国、瑞士几个周边国家的了,亚洲面孔很少,偶然所见也都是日本和韩国,中国人大概都被带到红磨房去看艳舞和到La Fayette买香水去了。

美丽的夜色下面,街头表演又更加增添了小城的热闹。那几个非洲青年的歌舞表演,虽然热烈原始而充满着浓郁的非洲特色,但明显的商业目的让人微觉遗憾。我倒更欣赏街头随意的现代舞蹈——几个人往街头空阔的地方一站,随着音乐声起而翩翩起舞,没有开场白,没有报幕,也不带任何的功利目的。完了周围的人肯定会起哄要求再来一个,表演者多半不会叫人失望,落落大方地再来上一段。这都属于即兴而起的自娱性质,不收“赞助”,也不赚吆喝,就算要钱也只是象征性地拿着帽子在人群中飞速地过一遍。

七、八月的圣让德蒙,特别地让老天爷垂青,阳光总是泛着明媚灿烂,海风过滤般地柔和撩人,天空和大海竞相透着蔚蓝,就连晚上的月亮和星星,都要挣着出来炫耀一番,把最好的一面献给芸芸众生。

在这里,我虽然只是一个孤独的勤工留学人,但我却尽情地享受着这份美景。即使工作起来忙得像个陀螺,但只要一抬头看见湛蓝的大海和金黄的沙滩,疲劳也会随着消减。中午下班后,我有时就径直下到海滩上,脱了鞋子,拉下太阳帽,手脚大张地躺在沙滩上。沙子细软柔和,踩在上面,竟有一种酥酥的快感。太阳虽然明晃晃照着大地,但身处海边,加上海风习习,倒不觉得酷热,反而暖洋洋地叫人一番好睡。即使在睡梦中,海滩上人们的嬉笑声都不绝于耳,有时也有姑娘们的齐声哼唱和肆无忌惮的大笑。

晚上下班之后,如果不跟同事们去酒吧喝酒,一个人漫步在海岸大堤上,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凉爽的海风带着淡淡的腥味徐徐吹过,阵阵涛声轻轻摇曳,劳累了一天的身子也会觉得轻松舒畅。如果是月圆之夜,那天堂似的美景就更让人赞不绝口了——银盘似的月亮远远地挂在天际,把太阳给她的光辉再传到大海,于是人们就看到月亮底下的那一片海面,波光粼粼,交相辉映,在周边黑夜的衬托下显得既壮丽又神秘。只可惜普通的数码相机,拍不下这么一张意境悠远的风景,要不然,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了。

要是碰上免费的露天电影或者演唱会的话,那海滩上黑压压的人群,让我不由地会想起当年农村轮放电影和唱大戏的场景。只是到人家这里,早已鸟枪换大炮了——宽大的屏幕,超强的音响设备,专业的歌舞表演,把游客们看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这还只是当地政府的系列活动之一。每年一到夏天,政府组织的各种节目活动就会随之出台,涉及娱乐、体育、展览、文化各个方面,而且大都免费,即使收费也不过是象征性的。另一个被人交口称赞的就是免费停车,在蒙城的全部停车位都看不到“payant(收费)”一词,真正的“欢迎光临,停车免费”,这在法国我还见所未见。

在蒙城旅游,就不能不骑自行车。不但这里,整个Vendée85旺代)省的自行车道都修建得颇具规模,而且还在扩建当中。自行车道的路面大都铺以沥青或者砂土,骑行在上面轻稳快速,绝无来自机动车的危险。车道的线路也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像一条穿珍珠的线,把全部景点串连起来,让你骑在车上就游览无遗了。在海边打工的那段日子,我就一个人骑了单车,背着睡袋和帐篷,把200多公里的海岸线走了不止一遍。

圣让德蒙,当我赞美你的时候,法国已经是寒风萧萧了。但是,冬天已经来了,夏天还会远么?圣让德蒙,明年的夏天,我跟你有个rendez-vous(约会)!

(20051120,于勒阿弗尔)

img_07591

Publicité
Publicité
5 mars 2006

勒阿弗尔的冬天(Hiver au Havre)

勒阿弗尔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城市,哪怕是夏天,勒阿弗尔的天空,也一如人们的心情,总是阴沉带着灰暗——不对,应该说人们的心情,总是被勒阿弗尔的灰色压抑着,时时透着郁闷烦躁。在圣让得蒙的时候,虽然处身于工作的辛苦、孤独的强烈和思念的难耐;可是,那里有灿烂的阳光,有湛蓝的大海,有金黄的沙滩,即使到了晚上,都还有星星和月亮。但是到了勒阿弗尔之后,我就很少抬头看天了——不用抬头也知道,老天爷准没好脸色给人看。书包里必备的一个物件就是——雨伞,要是哪一天顺手拿出来又忘记放进去的话,老天爷肯定不会忘记提醒我的。就当我在这里敲键盘的时候,外面还在淅淅沥沥地飘荡着夹着雪粒的蒙蒙细雨,阴冷湿重。……

好了,不说这倒霉的天气了,还是让我们来谈谈有趣的事情吧。

在勒阿弗尔,有趣的事儿虽然不多,但掰着指头还是能数出一些来的,让我试试看。

勒阿弗尔大学对中国学生的扩招,是今年的事儿,也大致算是一个新闻吧。大家第一次最集中的见面,还是在大学国际部举办的聚餐上面。开学一个月之后,大学举行外国学生接待会。本来去年也有的,但我以为只是一个形式,便没有参加。后来听其他同学说,吃得还可以,玩得也不错,今年便随大流报个名。原以为免费的晚餐不吃白不吃,没想到这顿饭吃得大家怨声载道。首先是刚从国内过来的新生们,吃不惯这“干面包加生菜”的法式快餐。再就是吃饭之前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学校众官员的长说大论,从梯级教室一直讲到大学食堂,等终于开饭的时候,大家都快饿晕了。后来一有经验的哥们儿很内疚地说:唉,我忘了告诉你们应该要推迟三个小时再去的……

与晚餐的“辛苦”相比,第二天的Honfleur之游倒叫人有些开心。Honfleur是勒阿弗尔东边10多公里的一个旅游小镇。面积不过14平方公里,人口不过9000,但是因为其盛产名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致使游客终年不绝,倒比圣让德蒙更为热闹。但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还是偏爱于我的蒙城。

Honfleur之行虽然快乐,但于我而言却依然有个遗憾:学校安排的旅游线路中竟然没有Etretat一站。Etretat是勒阿弗尔北边的另一个旅游城市,我早就知道她那里也有一个象鼻山,是其标志性风景。我没去过,但从图片上看,确实像极了桂林的象鼻山,只是这个大象把鼻子伸到了海里,而不是漓江。没去观游的大概就剩我一个了,我在想,等明年天气好了,是不是又骑上单车去继续我的“单骑行法国”呢?

说到单车,勒阿弗尔今年倒有了个变化:新建了自行车道。去年我都还在抱怨勒阿弗尔没有自行车道,害得我们的小小单车要与庞然大物的客车为伍,要不就只能在坎坷不平的人行道上逶迤行走。现在好了,沥青路面的自行车道一直通到大学,浓浓的绿色油漆就像是铺了一层地毯,每隔一段来回分向的白色骑车人标志让人一目了然。虽然如此隆重的自行车道还没有全面普及(估计也不会再扩建了),但我从宿舍到学校,至少有一大半路不用担心来自汽车的压迫了。

前面说了这么多,都还没来得及介绍一下这个北部海港呢。勒阿弗尔位于法国西北角的诺曼底大区,塞纳河的入口,英吉利海峡之岸,与大英王国隔海相望。勒阿弗尔说起来虽然是法国的第二大海港、第一大集装箱港和外贸港,但46平方公里的面积和不到20万的人口,也不过就是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吧。原以为少闻其名,应该不会有什么中国人的,没想到第一天到达就遇有同胞,第二天找房子的时候又碰上中国人的中介,而在他们给我介绍的住房旁边,就是中国商店和中国餐馆。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发达的海运之故吧。当初海运虽慢,却经常把人带到很远很远;现在飞机虽快,绕几个圈子却又回到了原地。

说到海运,竟然让我想起了莫泊桑的《于勒叔叔的故事》来了,里面的那一家子就是住在勒阿弗尔。另外还有莫奈的一幅著名油画《日出》,描写的也是勒阿弗尔港口的晨景: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晕染成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三只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直到现在,画面的景象依然不改,去掉的只是小船而已。

与初到法国时奇怪于其周末的冷清一样,来到勒阿弗尔之后,我又奇怪于它周末的繁荣了。在勒阿弗尔,不但街头拐角到处都布置有商店,而且这些食品商店在晚上和周末都有开放,让人恍如又回到了中国一样。虽然价格稍贵,但至少不至于像在其他城市那样,一到周末,连个应急的买卖都没有。

这样的城市,当然又少不了阿拉伯市场的。一到星期六的早上,大学旁边的那条大街,就被水果、蔬菜、日常用品以及各色车辆占满了空间。摩肩接踵的拥挤、大呼小叫的吆喝,再加上随处可见的阿人身影,这正是阿拉伯超市的特色了。购物环境虽差人意,但相对低廉的价格却也让人们趋之若鹜,其中也不乏“正版”的法国居民(因为阿人也有很多是法国公民哩)。也正因为阿拉伯的早市,才把想在周末睡懒觉的中国留学生们,从暖烘烘的被窝里拖起来,冒着呵气成雾的寒冷,却早市选购蔬菜瓜果。而对我来说,在这些地摊货中,最惹口馋的就是桔子了。本来在国内我就对这玩意儿情有独钟,再加上1欧元1公斤的“廉价”,让我每次都像捡了便宜似的。我奇怪的是对它感兴趣的人并不见多,问其他同学他们都说酸,我一个大男人就不好意思说出口来了,其实,这种酸酸甜甜的感觉,在法国哪里还能找得到呢?

勒阿弗尔虽然城市不大,却难得有个正规的公立大学,其中的国际商务学院是其王牌学院(另外还有文学院、科学院、工程学校)。当初我也是因为其名好闻,才舍他选此的。只是,原计划的一年之期,没想到竟成了两年之恨。想当年小有流传的《法律硕士学习计划幻想曲》犹在耳边,现在却已被听课、笔记、课堂陈述再加考试、实习折磨得身心交瘁、面目全非。当初所夸下的“一年后的对照”,现在看来要变成两年后的“晚熟品”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应该要点一点题目了——其实并非勒阿弗尔缺少冬天,只是我一直处于留学路上的严寒峻冷之中。我不知道这个冬天会有多长,我只是不断地运动着来保持我的热量。但我想,再严寒的冬天,都有其破冰之时;那时候,勒阿弗尔对我来说,肯定会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200512月,勒阿弗尔)

5 mars 2006

居留证,国外的暂住证

在法国留学,居留证(Titre de Sejour)是必须要办的一道行政手续,决定着我们这些外国人在当地国家的合法身份。

在法国,我们有时也把居留证叫做“暂住证”,一是为了避免“拘留证”之同音,二来以示与国内暂住证之近义。说起来,我们的居留证还真有点像国内被褒贬不一、恶评如潮的暂住证,没有了它,你就是“黑人”。为了一纸居留证,有造假材料的,有买真证明的,也有干脆直接高买护照+居留证的(没居留证的护照最多只能当记事本用),因此也在留学生中间繁衍了几多悲喜故事。

除去法国政府官员办事效率低而有所滞延外,我的居留证还从来没出现过什么问题。只是最近一次去勒阿弗尔的地区政府领取居留证的时候,在Tittre de sejour之外,经办人员还给我一张纸要我签名。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你去年的学习成绩非常糟糕,希望今年好好努力以取得理想结果……”

我当时心想:嘿,这法国政府什么时候还管起我们的学习来了。我去年因为中途休学,没参加考试,所以我的“参加考试情况”为“缺考”,成绩都为0。法国政府管学习,并非他们吃饱饭撑的,其实事出有因。近几年来,时不时听闻有人因为学习方面的原因被拒绝续签甚至限期离境,为这事,有的网站甚至在商量着要结队游行以示抗议。

 可见管成绩的不只勒阿弗尔当局,法国各地的作法都如出一辙。法国政府的决定和行动,肯定不会是空穴来风,其依据就是I9911029日的行政通函。该通函向各省政府(prefecture)下达了十分详细的指令,特别要求各省政府在外国留学生更新其学生居留证时,要求其提供各类与学习进程有关的证明,如注册证明与参加考试的证明;还可要求外国学生提供学习成绩与所获文凭证明等。在留级或转变学习方向上控制尤严,以防部分外国留学生不好好念书而去从事其他。

 其实,这一行政通函是建立在早些年行政法院的判例之上的。该判例指出:如果没有可解释的理由或事实,那么外国学生的学业上的连续失败可导致其丧失留学生资格。在实践中,如果一位外国留学生在同一学习层次、课目上连续进行第三或第四次注册的话,当局便会拒绝给其居留权。同时,如果一个外国留学生在连续遭到两次学业失败后去转换学习方向或注册另一专业时.也会被拒更新居留证。

 其实,该行政通函虽然颁布良久,但真正大面积实行还是从2004年伊始,针对的就是越来越多以留学名义出来却以打工挣钱为目的之外国人的大量涌现。在读语言学校的时候,我们班的花名册上注册人数多达30余之众,但最整齐的一堂课也到不了20人,经常照面的就更是少至10来个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只留其名不见其人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学生。据当时传闻,除个别女生做人妻妾(当了法国人的女朋友或情人)之外,打黑工者居多。以至于有一年因学费不够我想打黑工的时候,马上就有同学说:那还不容易,马上可以给你安排……但我最终还是没去打黑工,虽然我知道家里的钱也来之不易,但青春的浪费,却是什么代价都买也不到的。

 法国政府的出发点自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确实也有审核不当的时候。因为在留学这条坎坷的路上,不是我们想走好就能走好的,有荆棘、有阻碍,甚至还有看不见的陷阱。看起来我们是专门出来留学的,但实际上却有许多客观的因素在干扰着我们。除了学习上的艰难和障碍以外,我们还不得不要面对许多生活和社会上的琐事,而且又是必不可少的琐事。我们要找房子,要申请学校,要到银行开户、要买保险、要开通水电,还要买菜购物、洗衣做饭。这还是正常生活所需的,如果再来个银行转账错误、手机划帐不明、房补到期没给、签证补交材料什么的,就更是把人忙得晕头转向。

 一方面,我们应该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毕竟学习与文凭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如果因为不符合条件而被拒发居留证确有客观原因的,我们可以通过申诉程序获得救济。作为高度法制化的社会,在给人以限制的同时,肯定会同时提供一个补救(申诉)的机会。只要以书面形式详细叙述未能注册或者学业失败的原因,如健康、怀孕、严重家庭问题等,并附以证明,相信法国政府不会不通情达理的,这方面的成功个例也已经有不少了。

5 mars 2006

我在国外的圣诞与元旦

圣诞后面总是紧连着元旦,而身在国外,我们是两个彩蛋一个都不能少。出国后已经在外面过了两个圣诞和新年,两种过法,迥然相异。

西方的节日大都与宗教有关,特别是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几个大节日,更是直接源于宗教。相比下来,对元旦这么个中规中矩的日子,法国人就不以为然了,就算明知是新年的第一天,但鉴于圣诞当前,也无暇顾及了。

我跟同学们是10月份到的法国,所以,还没等我们完全缓过劲来,就面临着圣诞长假了。放假前学校组织了圣诞晚会,我与一个女生还特别准备了一首中国民歌,请有钢琴伴奏。但是,就在快要演出的前一天晚上,那个女生告诉我她男朋友不准她上台演唱,节目不得不临时取消了。这让我一直不得其解并遗憾万分--那可是我屈指可数能唱好的几首歌曲之一。

正式放假的时候,正好碰上大雪纷飞。有几个广东同学以前从没见过真正的雪,深更半夜了还打电话回国告诉家里:我看到下雪啦!大家兴奋得像小孩子一样,还不亦乐乎地玩着堆雪人、打雪仗,时光好像在倒流。为了体验一下国外的节日气氛,我们特意带了相机,去市里面逛了一圈。市中心自然到处都张灯结彩,大大小小的圣诞树随处可见,时不时见到有人扛着圣诞树走在街上。广场里面都摆满了只有圣诞才有的小摊小贩,广场中间一块被围住架起了一个儿童乐园。在这些小贩旁边,往往也会夹带着几个艺人在吹拉弹唱,看到他们洋溢着快乐的脸,我都不知道该不该往他们面前的小碟子里放硬币。市政府还推出了一个免费的环市公交线路,投入运行的公共汽车被装饰得鲜艳多彩、喜庆洋溢。最热闹、最有气氛的还是商场了,红酒、玩具照例都在大搞促销,而进出口都是以圣诞树为主题布置得花花绿绿,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间往往夹杂着几个漂亮的促销小姐,有时还能从她们那里拿到免费的礼物。

圣诞节那几天,我们本来没打算出去的,可是到了24号那天,大家在一起吃了中午饭后,不知是谁冒了一句:不如去巴黎圣母院过平安夜吧。大家一听觉着主意不错,于是急急忙忙收拾行李、背了睡袋就出发了。在巴黎圣母院,我们也像其他人那样,在卡片上写上了自己的心愿和地址,听说圣母第二天会把我们许下的心愿送到家门。我看到法国人个个都慎重其事的样子,便起了贪心,又接连写了好几个。后来出来一问,其他人也都一样,少则两个,多则七、八个。我的第一个心愿是祝父母亲身体健康,并写下了他们在国内的地址,只是出来的时候我有些后悔没有同时写下拼音字母,不知道圣母认不认得中文。

从巴黎圣母院出来以后,我们觉得意犹未尽,又连夜赶去英吉利海峡。在海滩上我们尽情撒野,天寒地冻地,大家竟然还脱了鞋去淌海水,而且竟然还没人感冒。第二天,我们又去了卢森堡,接着又一口气游了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瑞士,然后从法国东部入境,回到第戎。一路上,我们连续体验了好几个国家的圣诞气氛,欣赏到各个地域的不同风情。这一次的圣诞六人六国游,是我们来法国后玩得最快乐、最尽情的一次活动,也是我们结下深厚友谊的一段日子,许多美好的镜头不但存在大家的电脑里,也一直深深埋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如果说留学之收获,我想这个应该也算一部分吧。

第二年的圣诞节,远没有前一年那么刺激兴奋,但也别有一番情调。第二年,我换了个城市,去了克莱蒙费朗,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个好房东,平安夜就是在他家过的。那天刚吃过早饭没多久,他就过来叫我陪他出去买东西。他早已说好,要在这一天请楼里的全部租户(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学生)一起吃饭过节;而我跟他关系最好,有事情他总是叫上我。跟他一起买完东西回来,我就把壁炉烧得旺旺的,那通红闪腾的火苗更加衬托了节日的气氛;而房东则进进出出忙着准备丰盛的晚餐。那可真是个标准的法式晚餐,从上桌子起到结束,前后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桌子上摆满了菜肴、面包、饮料、红酒、奶酪。从喝开胃酒开始,一直到吃完那个皇帝饼出皇帝并选出了皇后才算结束。

由于语言交流上的障碍,那晚其实玩得并不尽兴,与我们几天后元旦包饺子的热闹相比,大相径庭。到得国外,才发现包饺子确实不愧为中国饮食一大国粹,从准备材料、制作过程到最后品食,把中国人热闹喜庆、盼望团圆的心理一展无遗。

虽然出国已近三年,但对于西方的节日始终没什么感觉,总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我们却刻意强调,甚至连在国内时并不太常看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争相下载观看。到了国外,家乡的一草一木往往都引得我们无限眷恋。

今年的圣诞节又快到了,虽然我没空去巴黎圣母院写心愿卡,但我还是希望好心的圣母,帮我把美好的祝愿带给祖国家乡的亲人和朋友,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圣诞快乐!元旦快乐!

(2004年12月,克莱蒙费朗)

5 mars 2006

留学签证

正如“幸福的家庭都有着一样的幸福”一样,成功的签证也都有着相同的成功。我的签证过程虽然没有跌宕起伏,凑和着也算是众多成功签证者的代表。

PASSPORT一样,VISA也是个世界单词,全世界的字母语言都以VISA来表示签证。在我们国家,光有PASSPORT是哪儿也去不了的,还得有VISA。按维基百科的解释,签证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机关在本国或外国公民所持的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上的签注、盖印,以表示允许其出入本国国境或者经过国境的手续,也可以说是颁发给他们的一项签注式的证明。

我的签证是在广州,国际大酒店的8楼,面签时间是由中介统一联系好的。当时,虽然9月的广州酷热难耐,我还是在短袖之外打了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照照镜子有点奶油小生的味道。按顺序我排在中间,看着前面的同学一个个从里面走出来,或者哭丧着脸、或者喜形于色,我却并不觉得紧张。虽然我的TEF成绩不好(刚好200分),听力又是一惯的糟糕,但我对于通过签证却从来就没怀疑过。

轮到我进去的时候,看到一张长桌子后面坐着一男一女,男的自然就是签证官了,法国人;女的应该就是那个让大家怨声载道的中国翻译了,看上去还有几分姿色。当我用法语向他们问好之后,便把按顺序夹好的正、副本两套资料一齐递上去。签证官一把拿过,还没翻看便把夹子拆了下来,然后一边胡乱翻着,一边随便提着问题,把我按顺序整理好的资料全打乱了。随口问的也都是预料之中的一些常规问题,无非是“今年多大?”、“参加工作几年?”、“学的是什么专业?”……虽然我大多听得不是很懂,但根据个别单词大概都能猜出他问的是什么。签证官似乎没有多大兴趣听我回答,大概只问了我五、六个问题,便突然改用中文要我交钱。当我听到他说“282块”时,我奇怪他怎么会说得那么地道。钱是事先换好的新钞票,连零头都准备好了——听说钱币稍微旧一点都不收,我前面就有个女生通过了签证却被拒收现金,急得人家眼泪都要掉出来了……正当我把准备好的人民币拿出来时,那个在旁边翻看我资料的女翻译实然问我工作证明的原件呢?是啊,原件呢?我也纳闷了。签证官不明白我们在说什么,当他听了女翻译的解释后,只说了句没关系,便径直把我递过去的钱随便数了数放进了信封。我赶紧起身,胡乱收起被散乱的资料原件,留下护照和资料副件,向他们道完谢便“Aurevoir”了。后来才发现工作证明的原件竟然没有跟其他资料夹在一起,躺在我当时拎着的包里面,好在只是有惊无险。

出来后,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高采烈甚至喜极而泣,我甚至不知道该把这个消息第一个告诉谁。父母本来就不同意我出国的,而女友那里,出国便意味着分手,对他们来说都算不上是好消息。而我自己,接下来便要考虑去哪里能弄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欧元,此情此景,让我觉得似乎又回到了几年前考上大学时的尴尬。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纸签证决定了我人生的转折,把我从朝八晚五的小职员生活中解脱出来,开始了充满艰辛、挑战、同时也不无精彩的另一种生活。签证官给我们的只是一纸通行证,而艰难的留学之路和漫漫的人生之旅还得靠我们自己去走;签证的通过与否就如其他外在因素一样,最多只占10%,而命运的90%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20062月,法国勒阿弗尔)

Publicité
Publicité
龙行天下
Publicité
Archives
龙行天下
Derniers commentaires
Publicité